2013年,国家下达陕西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36.05万套,其中实物建房33.7万套,新增租赁补贴2.38万户。截至6月25日,新开工保障性住房34.4万套,占年计划的103%;基本建成18.24万套,占目标任务的76%;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72万户,占目标任务的72%;竣工9.13万套;入住8.37万套;完成投资388.8亿元。
成绩的背后,彰显的是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民生至上的为政理念,体现的是省委、省政府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执政能力,是13个市(区)的全力以赴和尽心尽力。
组织领导是保障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重,对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我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合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
制度建设是抓手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既有当前任务相对集中的阶段性特点,也是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水平的长期任务。需要建立制度化,法制化的长效推进机制,陕西保障房“六大模块”模式,将“政策”、“土地”、“资金”、“质量”、“分配”、“管理”分门别类地进行科学梳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得到国家建设部的肯定,为我国保障房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要素保障是关键
土地、资金落实是项目顺利建设前提,陕西省依托省属国企,创造了保障房建设融资的“陕西模式”,成立了陕西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公司,有力地支持了资金困难的市县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面对土地难题,今年4月初,省政府向各市一次性下达了2.6万亩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指标,列入计划的项目用地授权省国土资源厅直接审批,规定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不落实的市县,停批商业开发土地供应手续,不得进行土地招、拍、挂。
摸清底数是基础
由于基层统计不全、漏报和收入变化等原因,原来建立的数据库存在底数不准,各类住房需求不明确等问题。通过进一步的摸底调查核实,完善了数据库,摸清了底数,明确了各类住房需求和建设任务,为规划的修订和年度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下一步公平分配奠定了良好基础。
健全管理机构是保证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管好用好保障房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关键。我省2012年根据省编办的批复,成立了副厅级的省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专门指导市县政府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后续管理工作,今年省编办又专门下达文件,要求各市县也建立成立管理中心,配备必要的人员,目前市县已大部分成立相应的机构,我省已将各市成立中心情况纳入对市县的考核指标。
监督检查是手段
土地、资金解决后,公开考核成为了顺利推进的有力手段,作为保障房建设的“陕西经验”,已经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可并推广。通过公开考核,地方领导明晰了本地保障房建设的排名位置,排名靠前的有荣誉感,排名靠后的有压力,压力转化为动力,必然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进展;通过公开考核,让百姓更加明白政府为保障房建设干了多少事、尽了多少力,民心民意监督着地方政府必须干好这项工作。
2013年,陕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将以公租房为重点,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比例,加快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并着重完善保障房项目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将入住率作为首要目标加以推进,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推动住房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