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安市宝塔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2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03.3亿元,同比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达10.64亿元,同比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20元,同比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83元,同比增长17.3%。宝塔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坚实步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宝塔区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要素。一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按照整体协调、分类调控、特色突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基本要求,高起点超前规划。二是注重规划的综合性。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与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构建了以总体规划为龙头、各种专项规划为骨干的城乡发展规划体系。三是注重规划的特色性。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强化规划的特色性、可行性。围绕中心城区延安“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将河庄坪镇作为延安城区发展的副中心、姚店镇为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区、南泥湾镇为生态型红色旅游文化名镇、临镇为农产品生产集散地等特色城镇来规划,凸显城镇个性和文化特色。
强力推进油煤工业、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三大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夯实以工促农基础。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速居延安市第一,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4.4??36.1??39.5调整到5.3??46.6??48.1。一是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延安(宝塔)中小企业产业园区、延安利源物流园区、枣园温家沟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贯屯煤炭循环产业园区、川口体验休闲现代农业园区、东新区特色旅游园区等“十大产业园区”。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农业招商,申报建设李渠张新庄现代农业、官庄现代果业、甘谷驿红薯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立生产基地,着力发展壮大苹果、蔬菜、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建成官庄、川口、姚店3个万亩山地苹果生产基地,打造牡丹川、丰富川、汾川三大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南泥湾等6个特色养殖乡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发展专业大户、专业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近年来全区已流转土地1.2万亩,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
宝塔区确定河庄坪、姚店、南泥湾等11个镇为重点镇,川口乡田崂社区、李渠镇周家湾社区等18个社区为新型农村社区,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建设项目400多个,建成投用200多个,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公共服务和产业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坚持适度超前原则,按照县城的标准建设重点镇,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河庄坪省级重点镇通过企地共建共享,城镇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二是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按照城镇的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立管理中心、卫生室、幼儿园、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打造“一刻钟”生活服务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三是加快人口集聚。按照“居住向社区集中”的思路,采取“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保障、集体资产换股权”等形式,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向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聚。目前全区共向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转移人口累计达5.8万人。
同时,宝塔区积极探索土地、社会保障、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了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是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向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搭建融资平台,提高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资能力,破解了城乡建设资金瓶颈制约。二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机制,通过市场方式,转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治沟造地项目,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以存量换增量,集中集约利用土地,多方破解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等三大难题。三是创新行政管理机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城乡户口管理“一元化”。按照常住地户口登记原则,对进入城镇的外来人员,只要有稳定的居住地、稳定的就业或稳定的收入来源,都予以办理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居民户口。四是创新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最低生活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大病统筹制度、45岁以上城乡居民每两年免费体检、高龄老人生活补贴下延到70岁等重大民生举措,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